- 成 语:以咽废飧
- 汉语拼音:yǐ yè fèi sūn
- 成语含义:义参「因噎废食」。见「因噎废食」条。
- 书 证:
01.《梁书.卷三八.贺琛列传》:「今不使外人呈事,于义可否?无人废职,职可废乎?职废则人乱,人乱则国安乎?以咽废飧,此之谓也。」 - 典故说明:此处所列为「因噎废食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《吕氏春秋》一书为战国时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,各记所闻论述而成,种种异说杂陈于书中,为杂家之祖。〈荡兵〉一篇主要论述用兵的重要,为辩驳墨家非攻之说而作。作者认为,父母若从不鞭打小孩,便无法禁止孩子的叛逆顽劣;国家若没有刑罚,便无法禁止人民的相互冲突;天子若不行诛伐,便无法禁止诸侯之间的的暴力相向。所以一些必要的惩罚不应该废除,只是在运用时必须有技巧。在用兵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,圣明君王应拥有可除暴安良的军队,而非不需要军队。假使有人在吃饭时噎死,就禁止天下人饮食;有人在乘船时溺死,就禁止天下人乘船;都是很荒谬的事!那么,有人因为曾有君王用兵丧失国家,就想尽废天下的军队,同样是荒谬的事。那军队是不能废止的,它就像水火一般,用得适当便是福,用得不适当便是祸。后来「因噎废食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因曾经出过差错,唯恐再错而不去做该做的事。
- 成语来源:此处所列为「因噎废食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《吕氏春秋.孟秋纪.荡兵》家无怒笞,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;国无刑罚,则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见;天下无诛伐,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。故怒笞1不可偃2于家,刑罚不可偃于国,诛伐不可偃于天下,有巧有拙而已矣。故古之圣王有义兵,而无有偃兵。夫有以饐死3者,欲禁天下之食,悖4;有以乘舟死者,欲禁天下之船,悖;有以用兵丧其国者,欲偃天下之兵,悖。夫兵不可偃也,譬之若水火然5,善用之则为福,不能用之则为祸。
〔注解〕
(1)怒笞:因愤怒而体罚。笞,音ㄔ,用鞭杖或竹板抽打。
(2)偃:音|ㄢˇ,停止。
(3)饐死:食物阻塞咽喉,无法呼吸而死。饐,音|ㄝ,同「噎」。
(4)悖:音ㄅㄟˋ,荒谬无理。
(5)然:表示比拟的语助词。 - 参考成语:因噎废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