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 语:冷讥热讽
汉语拼音:lěng jī rè fèng
成语含义:义参「冷嘲热讽」。见「冷嘲热讽」条。
书  证:
01.清.袁枚《牍外余言》:「故晋大夫七嘴八舌,冷讥热讽,皆由于心之大公也。」(源)
典故说明:此处所列为「冷嘲热讽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「冷嘲热讽」原作「冷讥热讽」。春秋时楚国公子围篡国弑其君郏敖自立为灵王这件事,人尽皆知,并且都觉得气愤不平。而晋国大夫们也对这件事议论纷纷,言语尖酸、刻薄,带着嘲笑和讽刺的意味,这是因为他们有颗公平无私的心。「冷嘲热讽」与「冷讥热讽」意同,用来形容尖酸、刻薄的嘲笑和讽刺。
成语来源:此处所列为「冷嘲热讽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※清.袁枚《牍外余言》昭公1元年,楚公子围2为虢3之会。其时子围篡国4之状,人人知之,皆有不平之意。故晋大夫七嘴八舌5,冷讥热讽,皆由于心之大公也。其时嘿嘿者,惟向戌之老奸、乐王鲋之幸臣耳。君子于此,可以观人。我不恶乐王鲋,而恶向戌;一真小人,一伪君子也。
〔注解〕
(1)昭公:鲁昭公(??西元前510),春秋时鲁国国君。
(2)楚公子围:即楚灵王,名围,春秋时楚国国君,生卒年不详。鲁哀公二十八年,弑其君郏(ㄐ|ㄚˊ)敖自立为王。
(3)虢:音ㄍㄨㄛˊ,春秋国名。鲁昭公元年,楚公子围和向戌等人会于此。
(4)篡国:以不当手段夺取国家君位。篡,音ㄘㄨㄢˋ。
(5)七嘴八舌:形容人多口杂,议论纷乱的样子。见「七嘴八舌」。
参考成语:冷嘲热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