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成 语:置若勿闻
- 汉语拼音:zhì ruò wù wén
- 成语含义:义参「置若罔闻」。见「置若罔闻」条。
- 书 证:
01.清.陈确〈雒蜀论〉:「子瞻愤中讪诋,不为无过,然是口语之伤,非有不解之仇,置若勿闻可也。」 - 典故说明:此处所列为「置若罔闻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明朝万历年间发生了「妖书」事件,祸连诸多朝中大臣,惊动全国上下。当时神宗已立长子为太子,即日后的光宗。而极为受宠的郑贵妃连生三子,有人便写了一篇文章,说郑贵妃谋立己子,并直指皇帝将来会改立太子。由于内容均为胡乱推测之语,时称之为「妖书」。神宗看了非常生气,下令锦衣卫查办,要找出写这篇文章的人,处以极刑。一时间,倾朝都笼罩于妖书的阴影下,许多大臣因此受到牵连。当时的大学士沈一贯素与礼部侍郎郭正域不合,郭正域曾是沈一贯的学生,但郭正域一直对沈一贯不服,时常忤逆他,沈一贯因此怀恨在心。妖书事发后,有人向他密告可能是郭正域所为。沈一贯知道郭正域的为人,不可能写下这篇大逆不道的文章,但一直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,不愿替他出言辩护,甚至火上加油,向皇帝暗示郭正域可能涉案。神宗听了大怒,下令将郭正域关起来,并免去他的官职。其他大臣见他命将不保,赶紧去向沈一贯说情,沈一贯才出面解除了部分危机。经历了这场事,郭正域虽然保住了性命,但他身边的许多人却受到牵连,自己也被罢官还籍,最后死于家乡。朱国帧在他的书中提到这件事,认为沈一贯只因宿怨,对不利于郭正域的密报「置若罔闻」,不加理会,甚至顺水推舟,让这件事扩大,连累许多无辜的人。后来「置若罔闻」可能就是出自此处,用来指虽有耳闻,却好像没有听到一样不加理会。
- 成语来源:此处所列为「置若罔闻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※#明.朱国帧《涌幢小品.卷九.阁臣相搆》1沈蛟门2恼郭明龙3,不必言矣,难道便要杀他。妖书事发,沈在阁中,闻有中书茅姓者进言云:「外边谓是郭侍郎。」沈嘿4不应,遂传出乱做,郭几不免,此案遂为毒药。当中书言时,沈宜厉声力折,只因心中恼他,置若罔闻。推其微意,谓便做也得,遂揣摩迎合,甚至连及归德诸名士,岂嘿之一字,真是相体。流祸无穷,千古炯戒。
〔注解〕
(1)典故或见于明.周顺昌〈福州高珰纪事〉。
(2)沈蛟门:沈一贯(西元1531?1651),字肩吾,号龙江,明浙江鄞县人。为人耿介,历任礼部尚书、东阁大学士,颇有盛名。与同事沈鲤不和,多相排挤,后于楚宗、妖书、京察三事处理不公,甚违清议。万历三十四年,与沈鲤同罢去官。卒谥文恭。
(3)郭明龙:郭正域(西元1554?1612),字美命,明湖广江夏人。博通典籍,授编修,曾为光宗讲官,后为礼部右侍郎,掌翰林院。万历年间,妖书事起,祸延正域,去官还籍,命几不保,后举朝为之不平,得以幸免。十年后卒于家,追赠礼部尚书、太子少保,谥文毅。
(4)嘿:音ㄇㄛˋ,沉静无声。同「默」。〔参考数据〕明.周顺昌〈福州高珰纪事〉(据《周忠介公烬余集.卷一》引)按台以考察、阅操两大事命三司谕税监出陈,二守不听,会谥诏将临,复严谕速出迎诏,竟置罔闻,其悖逆至是,他奚论耶! - 参考成语:置若罔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