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成 语:死有余咎
- 汉语拼音:sǐ yǒu yú jiù
- 成语含义:义参「死有余辜」。见「死有余辜」条。
- 书 证:
01.宋.宋祁〈代陈州章相公乞致仕第一表〉:「玷廊庙之仪型,被史家之贬戮,死有余咎。」 - 典故说明:此处所列为「死有余辜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汉代路温舒,字长君,巨鹿东里人,为人勤学不倦。汉宣帝刚即位不久,任职狱官的路温舒就上书建议宣帝开仁德之心,减缓犯人的刑期。他认为天下至今不能太平,是因为狱官执法过于严苛,而秦朝之所以会灭亡也是因为这个缘故。和古代狱官相比,现今狱官太过草率不人道,因为他们一方面害怕执法有过失受到处分,一方面为了顺利结案,于是对捉到的疑犯行刑逼供,受不了刑求的疑犯只得勉强认罪。以这种不当手法取得的供词,即使最后是由咎繇来断案,也会认为人犯实在罪恶深重,连死都不足以抵罪。因此,他期望宣帝能够听取各方谏言,废除严苛的刑罚,让天下回归太平。「死有余辜」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,用于形容罪恶深重,死都不足以抵罪。
- 成语来源:此处所列为「死有余辜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《汉书.卷五一.贾邹枚路传.路温舒》夫狱者,天下之大命也,死者不可复生,者不可复属。《书》曰:「与其杀不辜,宁失不经。」今治狱吏则不然,上下相敺,以刻为明;深者获公名,平者多后患。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,非憎人也,自安之道在人之死。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,被刑之徒比肩而立,大辟之计岁以万数,此仁圣之所以伤也。太平之未洽,凡以此也。夫人情安则乐生,痛则思死。棰楚之下,何求而不得?故囚人不胜痛,则饰辞以视之;吏治者利其然,则指道以明之;上奏畏却,则锻练而周内之。盖奏1当之成,虽咎繇2听之,犹以为死有余辜3。何则?成练者众,文致之罪明也。是以狱吏专为深刻,残贼而亡极,媮为一切,不顾国患,此世之大贼也。故俗语曰:「画地为狱,议不入;刻木为吏,期不对。」此皆疾吏之风,悲痛之辞也。故天下之患,莫深于狱;败法乱正,离亲塞道,莫甚乎治狱之吏。
〔注解〕
(1)奏:古代臣下向皇帝上书或进言。
(2)咎繇:音ㄍㄠ |ㄠˊ,相传为舜之臣,掌刑狱之事,善听狱讼。亦作「皋陶」、「咎陶」。
(3)辜:罪、过错。 - 参考成语:死有余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