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成 语:一鼓作气
- 汉语拼音:yī gǔ zuò qì
- 成语含义:古代作战时,第一通鼓最能激起战士们的勇气。语出《左传.庄公十年》。后用「一鼓作气」比喻做事时要趁着初起时的勇气去做才容易成功。
- 用法说明:
【语义说明】比喻做事时要趁着初起时的勇气去做才容易成功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勇敢无畏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句】
01、他拿起笔,一鼓作气连写了三幅字。
02、大家一鼓作气,很快就把工作做完了。
03、同学们!且让我们一鼓作气攻上山顶。
04、此刻且看我们一鼓作气地冲向目的地。
05、我们干脆一鼓作气把这些事做完再休息。
06、山高路窄,靠的就是登山者一鼓作气的精神。
07、我就凭一鼓作气的精神,独立完成这件作品。
08、你要一鼓作气冲过难关,一迟疑可能就气馁了。
09、做这种事就要一鼓作气,拖三阻四,难有成就。
10、老师提醒大家参加比赛有如作战,要一鼓作气,才能夺得锦标。 - 书 证:
01.《左传.庄公十年》:「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」(源)
02.《旧唐书.卷一九五.回纥列传》:「以可汗有兄弟之约,与国家兴父子之军,奋其智谋,讨彼凶逆,一鼓作气,万里摧锋,二旬之间,两京克定。」
03.宋.吕祖谦《吕东莱先生文集.卷二○.杂说》:「大抵人之为学,须是一鼓作气,才有间断,便非学矣,所谓再而衰也。」
04.《金史.卷九三.承裕列传》:「赞曰:『曹刿有言:「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」夫兵以气为主,会河堡之役,独吉思忠、承裕沮丧不可复振,金之亡国,兆于此焉。』」
05.《元史.卷一五二.岳存列传》:「乃命骑士居前,步卒次之,与敌相去仅二十步,一鼓作气,无不一当百。」
06.《文明小史.第五二回》:「原来饶鸿生在两江制台面前告奋勇的时候,不过是个一鼓作气,他说要游历英、法、日、美四国,不免言大而夸。」
07.清.黄钧宰《金壶七墨.遯墨.卷四.两军门》:「将士亦邀奖叙,不及今一鼓作气。功败垂成,后欲图之,非可岁月计矣。」 - 典故说明:据《左传.庄公十年》载,春秋时,齐国的军队违背了盟约,出兵攻打鲁国。鲁庄公和曹刿(ㄍㄨㄟˋ)共乘一辆兵车,与齐国的军队交战于长勺。鲁庄公将击鼓准备进击,曹刿阻止说:「不可以。」等到齐军敲过了三通鼓后,曹刿才说:「可以击鼓进攻了!」鲁军战鼓一响,激起了士兵们高昂的士气,大家勇往直前,锐不可当,结果齐军大败,狼狈而逃。这时鲁庄公想乘胜追击,却又被曹刿阻止说:「还不可以!」接着就下车仔细观察地面上齐军兵车留下的轨迹,又登上车前的横木,瞭望齐军退走的情形,然后说:「现在可以追击了!」于是鲁军乘胜前进,追赶落败的齐军,把齐军赶出了鲁国,获得最后的胜利。鲁庄公就询问曹刿这么做的原因何在?曹刿说:「打仗是凭着一股勇气,第一通鼓响时,士兵的勇气最旺盛,第二通鼓响,士气就会稍微衰退,等到第三通鼓响,应战的勇气就已经消失殆尽了!这次和齐军作战,他们击了第三通鼓,我们才击第一通鼓,正是敌人的勇气大减,而我们士气最旺盛的时候,所以我们才能打败敌人。然而像齐国这样的大国,用兵是很难猜测的,我担心他们会有埋伏,所以下车查看,看到他们的车迹混乱,旗帜也散乱地倒下时,可以断定他们是真的被打败了,才敢放心地乘胜追击。」后来原文中的「一鼓作气」,就被用来比喻做事时要趁着初起时的勇气去做,勇往直前,才能一举成事。
- 成语来源:《左传.庄公十年》公曰:「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」对曰:「忠之属也,可以一战,战则请从。」公与之乘1,战于长勺2。公将鼓之,刿3曰:「未可。」齐人三鼓,刿曰:「可矣。」齐师败绩,公将驰4之,刿曰:「未可。」下视其辙5,登轼而望之,曰:「可矣!」遂逐齐师。既克6,公问其故7?对曰:「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夫大国难测也,惧有伏焉!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8,故逐之。」
〔注解〕
(1)公与之乘:鲁庄公与曹刿共乘一辆兵车。公,指鲁庄公,生卒年不详。为春秋鲁桓公之子,在位三十二年卒,谥庄。之,指曹刿。乘,音ㄔㄥˊ,搭坐。
(2)长勺:春秋鲁地,为殷遗民长勺氏所住的地方,地在今山东省境内。
(3)刿:曹刿,春秋鲁人,生卒年不详。事庄公。齐鲁会于柯,曹刿曾以匕首劫齐桓公,迫使归还其战时所失各地,因而立下大功。《史记》作「曹沬(ㄇㄟˋ)」。刿,音ㄍㄨㄟˋ。
(4)驰:驱车追击齐师,乘胜追击之意。
(5)辙:音ㄔㄜˋ,车轮驶过的痕迹。
(6)克:战胜。
(7)故:缘由、原因。
(8)靡:音ㄇ|ˇ,倒。此处「旗靡」引申为兵败溃散的意思。 - 近义词:打铁趁热
- 反义词:再衰三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