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 语:得趣忘形
汉语拼音:dé qù wàng xíng
成语含义:义参「得意忘形」。见「得意忘形」条。
书  证:
01.元.熊禾《熊勿轩集.卷三.曝背龛记》:「闲以辞人才士、文章议论,递而览之。及其得趣忘形,则咄咄书空,莞尔而笑。」
典故说明:此处所列为「得意忘形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(一)《晋书.卷四九.阮籍列传》载,晋代的文学家阮籍,是个性格豪放、不拘礼教的人。他博学多闻,也有为国效力的壮志。但因生活在改朝换代的动乱时代,无法一展抱负,对统治者的作法也相当不满。于是隐居山林,不参与任何事务,平常不是闭门读书,就是游山玩水,也常和嵇康、王戎等几个好友在竹林里喝酒、弹琴、吟诗、喧闹,而有「竹林七贤」之称。兴致高昂之时,常常手舞足蹈,大叫大笑,忘了自己。后来「得意忘形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形容人高兴过头,举止失去常态。(二)李邕是唐代知名的书法家,他学习晋代王羲之、钟繇等大书法家的笔法,笔力雄健劲拔,善写行楷,自成一格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刚开始接触李邕的字时,并不十分欣赏他的风格,但后来愈看愈喜欢,还从中习得不少笔法,因此写下〈李邕书〉这篇文章,描述自己对李邕书法的感受。他从李邕的书法中,看到了王羲之、钟繇等大书法家的风格,领悟到书法的传承性,可以透过一个人的笔法学到其他人的精华,对技艺的增长十分有帮助。但他也强调,自己虽然受到李邕的影响,但书写形式并不完全相同,而是取其精髓。后来「得意忘形」这句成语,就从原文中「得其意而忘其形」演变而出,指文学艺术创作上,取其精神而舍其形式。
成语来源:此处所列为「得意忘形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(一)《晋书.卷四九.阮籍列传》阮籍字嗣宗,陈留尉氏人也。父瑀,魏丞相掾,知名于世。籍容貌瑰杰,志气宏放,傲然独得,任性不羁,而喜怒不形于色。或闭户视书,累月不出;或登临山水,经日忘归。博览群籍,尤好《庄》《老》。嗜酒能啸1,善弹琴。当其得意,忽忘形骸。时人多谓之痴,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,以为胜己,由是咸共称异。
〔注解〕
(1)啸:大叫。(二)宋.欧阳修〈李邕书〉(据《欧阳文忠公集.卷一三○.试笔》引)余始得李邕书,不甚好之,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。及看之久,遂谓他书少及者,得之最晚,好之尤笃。譬犹结交其始也难,则其合也必久。余虽因邕1书得笔法2,然为字绝不相类3,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?因见邕书,追求钟王以来字法皆可以通。然邕书未必独然,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余,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。
〔注解〕
(1)邕:李邕(西元678?747),字泰和,唐扬州人,李善之子。玄宗时任北海太守,世称李北海。为人刚正不屈,后为李林甫所害。精书法,初学王羲之,复自成一格。擅以行楷写碑,笔力雄浑,风骨劲拔。
(2)笔法:写字作画时用笔的方法。
(3)相类:相似、相像。
参考成语:得意忘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