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成 语:依本画葫芦
- 汉语拼音:yī běn huà hú lú
- 成语含义:义参「依样画葫芦」。见「依样画葫芦」条。
- 书 证:
01.宋.朱熹《朱子语类.卷四二.论语.颜渊篇下》:「仲弓却只是据见成本子做,只是依本画葫芦,都不问着那前一截了。」
02.元.王伯成《贬夜郎.第二折》:「怕我连真带草,一铲数黑论黄,写倣描朱,从头至尾,依本画葫芦。」 - 典故说明:此处所列为「依样画葫芦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宋臣陶谷博学多识、文笔很好,担任翰林院学士一职多年,一直期望能受到重用,可是几次晋升为宰相的人,往往文笔不如他,名誉和声望也都在他之下。他心里很不平,于是要他的朋友在宋太祖面前推荐他,并认为自己在翰林院任职多年,为国家尽心尽力,应当升职。但宋太祖并不重视文学,认为翰林院学士所草拟的典章制度,只是拿前人的旧本来改动字句,就像俗话说的依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罢了,哪里需要尽什么力?陶谷知道后就在翰林院的壁上写下一首诗,自嘲只能「依样画葫芦」,不能有所作为。后来「依样画葫芦」被用来比喻一味模仿,毫无创见。
- 成语来源:此处所列为「依样画葫芦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※#宋.魏泰《东轩笔录.卷一》1陶谷,自五代至国初,文翰为一时之冠。然其为人,倾险狠媚,自汉初始得用,即致李崧赤族之祸,由是缙绅莫不畏而忌之。太祖虽不喜,然藉其词章足用,故尚寘于翰苑。谷自以久次旧人,意希大用。建隆以后,为宰相者,往往不由文翰,而闻望皆出谷下。谷不能平,乃俾其党与,因事荐引,以为久在词禁,宣力实多,亦以微伺上旨。太祖2笑曰:「颇闻翰林3草制,皆检前人旧本,改换词语,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4耳,何宣力之有?」谷闻之,乃作诗,书于玉堂之壁5,曰:「官职须由生处有,才能不管用时无。堪笑翰林陶学士,年年依样画葫芦。」太祖益薄其怨望,遂决意不用矣。
〔注解〕
(1)典故或见于宋.罗大经《鹤林玉露.卷四》。
(2)太祖:赵匡胤(西元927?976),宋朝开国君主,涿州人。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,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,掌握兵权。后发动陈桥兵变,即帝位,国号宋,结束五代扰攘的局面。天下既定,务农兴学,慎刑薄敛,与百姓休息,但过度重文轻武、偏重防内,造成宋朝长期的积弱不振。在位十六年,庙号太祖。
(3)翰林:职官名。唐宋为内庭供奉之官,方技、杂流,亦待诏翰林。
(4)葫芦:植物名。葫芦科葫芦属,一年生蔓草。以其果实状似壶及芦,故称为「壶芦」。全株有毛。茎细长,以卷须络于他物;叶掌状浅裂、具齿、互生;花单性、同株、色白而有绿线,萼漏斗。瓜果粗长,初生有细毛,成熟后,皮面光滑。可供食用及药用。
(5)玉堂之壁:翰林院的墙壁。玉堂,北宋太宗淳化年间,赐翰林「玉堂之署」四字,后遂用玉堂代称翰林院。〔参考数据〕宋.罗大经《鹤林玉露.卷四》胡卫、卢祖臯在翰苑,草明堂赦文云,「江淮尽扫于胡尘」。太学诸生嘲之曰:「胡尘已被江淮扫,却道江淮尽扫于。」又曰:「传语胡、卢两学士,不如依样画胡卢。」端平初,患代言乏人,乃略更其制,出题明注出何书,仍许上请,中选者堂除教官。然名实既轻,习者亦少。另可参考:宋.释文莹《续湘山野录》 - 参考成语:依样画葫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