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 语:闭造出合
汉语拼音:bì zào chū hé
成语含义:义参「闭门造车」。见「闭门造车」条。
书  证:
01.清.魏源〈皇朝经世文编叙〉:「法必本夫人。转五寸之毂,引重致千里;莫御之,跬步不前,然恃目巧,师意匠,般、尔不能闭造而出合。」
典故说明:此处所列为「闭门造车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「闭门造车」是说关起门来,按照一定的规格在家里制造车子,原用来比喻依循着一定的原则行事,可见于佛教经典《祖堂集》。《祖堂集》是一部禅宗史录,上溯古代七佛,下至南唐各禅宗宗师及其讲法精要,共录二百五十六佛祖禅师。其中第二○卷中讲述了成佛的必要条件。佛教中有一佛二菩萨的说法,一佛代表的是存于自性中的佛身,二菩萨代表的是欲证成佛身所需的条件。就其代表人物来说,一佛是释迦牟尼佛,二菩萨分别指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。文殊菩萨代表智能,普贤菩萨代表修行。透过智能开悟后,还须勤于修行,才能使本就存有的佛性透显出来。未证成佛身时,即为三者未能融合,此时一佛二菩萨似乎是三个个体;当证成佛身时,三者则合为一体。欲修行者,必须先了解这个道理,然后顺应因缘来修行,如此便能与佛祖最初的修行相应和。这就好像虽然关起门在家制造车子,但因为依循着一定的规则,所以成品能完全符合应行的轨迹。「闭门造车」这句成语在这里原是用来比喻依循着一定的原则行事,后则转用于比喻凡事只凭主观办事,不问是否切合实际。
成语来源:此处所列为「闭门造车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#《祖堂集.卷二○.五冠山瑞云寺和尚》1所言三等普贤者,不是三人。一人行,行依行胜、劣、大义,三等普贤也。所言一人者,初顿证实际之时,即文殊;今随缘行行之时,即普贤,故名为一人也,此是通取内证外化也。若以内证外化不同,故文殊、普贤两人;若以通取能证、所证及众行不同,即为三人也。此大教意说也。谓大经题云:《大方广》者,所说之法,故即遮那2是也;佛者,能证之人也,故即文殊3是也;《华严》4者,随缘之行,故普贤5是也。此旦6一佛二菩萨7,即为三人也。若欲修行普贤行者,先穷真理,随缘行行8,即今行与古迹相应,如似闭门造车,出门合辙耳!」
〔注解〕
(1)典故或见于宋.朱熹《四书或问.卷五.中庸或问》、《景德传灯录.卷一三.潭州鹿苑和尚》。
(2)遮那:毗卢遮那之略称,为释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。
(3)文殊:即文殊师利,佛教菩萨名,由梵语音译而来。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,象征佛陀智能的菩萨,和观音、地藏、普贤并称四大菩萨。
(4)《华严》:《华严经》,全称为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是由一些小部经,逐渐发展成的大部经典。是华严宗和法相宗据以立宗的经典之一。
(5)普贤: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。为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,象征佛陀行德的菩萨。其塑像多骑白象,与左胁侍文殊骑狮子相对。
(6)此旦:此时。
(7)一佛二菩萨:佛教称世界有秽土(凡人所居)和净土(圣人所居佛国)之分,每个世界有一佛二菩萨负责教化。菩萨代表「修德」,佛代表「性德」,不修,性德虽然有,但不能够显现出来,所以性德显现要靠修德。此处的一佛为释迦牟尼佛,二菩萨为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。
(8)随缘行行:因应着因缘现象行修行之事。〔参考数据〕■宋.朱熹《四书或问.卷五.中庸或问》轨者,车之辙迹也。周人尚舆,而制作之法,领于〈冬官〉。其舆之广六尺六寸,故其辙迹之在地者,相距之间,广狭如一,无有远迩,莫不齐同,况为车者,必合乎此,然后可以行乎方内而无不通;不合乎此,则不惟有司得以讨之,而其行于道路,自将偏倚杌陧而跬步不前,亦不待禁而自不为矣。古语所谓「闭门造车,出门合辙」。盖言其法之同。■《景德传灯录.卷一三.潭州鹿苑和尚》潭州鹿苑和尚。僧问:「余国作佛还有异名也无?」师作圆相示之。问:「如何是鹿苑一路?」师曰:「吉嘹舌头问将来。」问:「如何是闭门造车?」师曰:「南岳石桥。」僧曰:「如何是出门合辙?」师曰:「拄杖头上挂草鞋。」
参考成语:闭门造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