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 语:赤地千里
汉语拼音:chì dì qiān lǐ
成语含义:赤,光秃、裸露的意思。「赤地千里」形容灾荒后广大土地寸草不生的荒凉景象。语本《汉书.卷七五.眭两夏侯京翼李传.夏侯胜》。
用法说明:
【语义说明】形容灾荒后广大土地寸草不生的荒凉景象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萧瑟景象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由于连年战争,这一带赤地千里,民不聊生。
02、这两年大旱,造成赤地千里,无数百姓家破人亡。
03、去年的一场旱灾,造成这个村落赤地千里,好不凄凉!
04、由于气候异常,非洲许多地方已经干旱得赤地千里了!
05、残酷的战争加上严重的旱灾,使这个国家已经赤地千里,人民陷入了痛苦之中。
06、电视上播出某些旱区赤地千里的画面,令人印象深刻,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水资源。
书  证:
01.《隋书.卷二○.天文志中》:「又曰,天搀出,其下相搀,为饥为兵,赤地千里,枯骨籍籍。」
02.《喻世明言.卷三○.明悟禅师赶五戒》:「适值东京大旱,赤地千里。仁宗天子降旨,特于内庭修建七日黄罗大醮,为万民祈雨。」
03.明.徐光启《农政全书.卷一二.水利.徐贞明西北水利议》:「乃西北之地,旱则赤地千里,潦则洪流万顷。」
04.《官场现形记.第三四回》:「齐巧那两年,山东、河南接连决口,京、津一带,赤地千里。」
典故说明:「赤地千里」的「赤」,是光秃、裸露的意思。地面光秃裸露、寸草不生,通常是受到天灾或战祸所造成的后果。「赤地」一词,较早见于《韩非子.十过》︰「晋国大旱,赤地三年。」指晋国曾遭到三年旱灾,田里寸草不生。到了后代,更用「千里」来加强形容此种荒凉景象的范围之广,例如所引典源《汉书.卷七五.眭两夏侯京翼李传.夏侯胜》中,便可见到这样的用法。汉宣帝即位之初,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下诏为武帝立尊号和庙乐,群臣立即表示赞同,并纷纷提出合适的方案,但是只有长信少府夏侯胜反对。他认为︰「武帝虽然有驱逐四夷、开拓疆土的功绩,但是也因为他穷兵黩武,又奢侈浮夸,以致国力耗尽,百姓流离失所,半数人口死亡,到处发生蝗灾,寸草不生的景象绵延数千里,甚至人民相食,国家遭到这样的损失,到现在还没完全恢复。武帝既然对人民没有什么恩泽,实在不应该为他制定庙乐,予以尊荣。」在夏侯胜的独特异议中,便用了「赤地数千里」来形容当时灾荒严重、民不聊生的可怕景象。后来「赤地千里」这句成语就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灾荒后广大土地寸草不生的荒凉景象。
成语来源:《汉书.卷七五.眭两夏侯京翼李传.夏侯胜》宣帝初即位,欲褒先帝,诏丞相御史曰:「朕以眇身,蒙遗德,承圣业,奉宗庙,夙夜惟念。孝武皇帝躬仁谊,厉威武,北征匈奴,单于远遁,南平氐、羌、昆明、瓯、骆两越,东定薉、貉、朝鲜,廓地斥境,立郡县,百蛮率服,款塞自至,珍贡陈于宗庙;协音律,造乐歌,荐上帝,封太山,立明堂,改正朔,易服色;明开圣绪,尊贤显功,兴灭继绝,褒周之后;备天地之礼,广道术之路。上天报况,符瑞并应,宝鼎出,白麟获,海效巨鱼,神人并见,山称万岁。功德茂盛,不能尽宣,而庙乐未称,朕甚悼焉。其与列侯、二千石、博士议。」于是群臣大议廷中,皆曰:「宜如诏书。」长信少府胜独曰:「武帝1虽有攘2四夷3广土斥境4之功,然多杀士众,竭民财力,奢泰5亡度6,天下虚耗,百姓流离,物故者半。蝗虫大起,赤地数千里,或人民相食,畜积至今未复。亡7德泽于民,不宜为立庙乐8。」公卿共难胜曰:「此诏书也。」胜曰:「诏书不可用也。人臣之谊,宜直言正论,非苟阿意顺指。议已出口,虽死不悔。」于是丞相义,御史大夫广明劾奏胜非议诏书,毁先帝,不道,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,不举劾,俱下狱。有司遂请尊孝武帝庙为世宗庙,奏〈盛德〉、〈文始〉、〈五行〉之舞,天下世世献纳,以明盛德。武帝巡狩所幸郡国凡四十九,皆立庙,如高祖、太宗焉。
〔注解〕
(1)武帝:刘彻(西元前156?前87),汉景帝之子,十六岁即位,为汉代第六位皇帝。在位时,文治武功鼎盛。文治方面,改变汉初以来沿用的黄老治术,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;立乐府,集民歌;采司马迁等人之议,修改历法,以正月为岁首。财经方面,采桑弘羊之法,收盐税,铁、酒公卖,统一货币为五铢钱,实行平准与均输法,使国库大增,社会繁荣。武功方面,武帝改汉初以来对匈奴和亲纳币的消极政策,积极用兵。一面派张骞通西域,一面派卫青、霍去病等人征讨匈奴、南越、西南夷及朝鲜,扩增版图。其时东西文化交流,南海商务繁盛。在位五十四年崩,享年七十岁。庙号武帝。
(2)攘:排逐。
(3)四夷:东夷、西戎、南蛮、北狄的总称。
(4)广土斥境:扩大疆域。
(5)奢泰:过于奢侈。
(6)亡度:没有节制。亡,音ㄨˊ,同「无」。
(7)亡:音ㄨˊ,同「无」。
(8)庙乐:宗庙之乐。
近义词:寸草不生  不毛之地  
反义词:沃野千里  膏腴之地  
参考成语:千里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