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成 语:唇亡齿寒
- 汉语拼音:chún wáng chǐ hán
- 成语含义:没有了嘴唇,牙齿就会感到寒冷。比喻关系密切,利害相关。◎语出《左传.僖公五年》。△「唇齿相依」、「辅车相依」
- 用法说明:
【语义说明】比喻关系密切,利害相关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祸福相依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句】
01、依战略形势来看,这两国有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。
02、你要不救他的公司,少了屏障,唇亡齿寒,下一次的风暴就轮到你了。
03、同一栋大楼的居民,只要一户人家不小心,唇亡齿寒,必定波及其他住户。
04、这两家公司依存度很高,只要有一家出问题,唇亡齿寒,另外一家也就麻烦了。
05、我们和他们公司是相关企业,利害与共,任何一家倒闭,都会发生唇亡齿寒的后果。 - 书 证:
01.《左传.僖公五年》:「谚所谓『辅车相依,唇亡齿寒』者,其虞、虢之谓也。」 (源)
02.《晋书.卷六六.陶侃列传》:「然某等区区,实恐理失于内,事败于外,豪牦之差,将致千里,使荆蛮乖离,西嵎不守,唇亡齿寒,侵逼无限也。」
03.宋.释文莹《玉壶清话.卷六》:「时虽已下荆楚,孟昶有唇亡齿寒之惧,而讨之无名。」
04.《三国演义.第一九回》:「明上今不相救,恐唇亡齿寒,亦非明上之福也。」
05.《明史.卷一四三.高巍列传》:「此皆竖儒偏见,病藩封太重,疑虑太深,乃至此。夫唇亡齿寒,人人自危。」 - 典故说明:据《左传.僖公五年》载:春秋时代,晋国与虞、虢两个小国相邻,晋国一直想并吞这两个小国。晋献公计划先攻打虢国,于是派人送良马和玉璧给虞国,希望能够借道攻打虢国。虞国受到诱惑,答应了晋国,晋国因此很快地攻下虢国的一个都城。过了三年,晋国又再度要求虞国借道以便攻打虢国,虞国大夫宫之奇极力劝谏虞公不要答应,他说:「虢国是虞国的屏障,两国互为表里,如果虢国灭亡了,虞国必然也会跟着灭亡。我们不能开启晋国侵略野心,更不能轻忽的引进外国的军队。一次已经太过分了,怎么可以再有第二次呢?谚语所说『颊骨和牙床互相依存,就像是没有了嘴唇,牙齿就会寒冷』的道理,指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情况。」但是虞公不听从规劝,认为晋国不会伤害同宗的虞国,因此答应了晋国的要求。果然晋国灭了虢国之后,就在回程中也把虞国给灭了。典源又见《左传.哀公八年》。内容则是表述鲁哀公八年时,吴国要攻打鲁国,公山不狃对吴王说:「鲁国虽然没有靠山,可是一旦有事情发生,诸侯都会来救援。晋国与齐国、楚国一起辅助鲁国,你要面对的是四个敌国。鲁国就像是齐国、晋国的嘴唇,君王应该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,他们怎么会不救鲁国呢?」后来「唇亡齿寒」就用来比喻关系密切,利害相关。
- 成语来源:◎1《左传.僖公五年》晋侯复假道于虞1,以伐虢2。宫之奇谏曰:「虢,虞之表也,虢亡,虞必从之。晋不可启,寇不可翫3,一之谓甚,其可再乎?谚所谓『辅车4相依,唇亡齿寒』者,其虞、虢之谓也。」
〔注解〕
(1)虞:周代国名,地约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虞城,于春秋时为晋国所灭。
(2)虢:音ㄍㄨㄛˊ,此指北虢,为周文王之弟虢仲后裔的封地,地约在今山西省平陆县。
(3)翫:音ㄨㄢˋ,安于习惯而松懈、轻忽。
(4)辅车:辅,颊骨;车,牙床。◎2《左传.哀公八年》吴为邾故,将伐鲁,问于叔孙辄。叔孙辄对曰:「鲁有名而无情,伐之,必得志焉。」退而告公山不狃。公山不狃曰:「非礼也。君子违,不适雠国。未臣而有伐之,奔命焉,死之可也。所托也则隐。且夫人之行也,不以所恶废乡,今子以小恶而欲复宗国,不亦难乎?若使子率,子必辞。王将使我。」子张疾之。王问于子泄,对曰:「鲁虽无以立,必有与毙,诸侯将救之,未可以得志焉。晋与齐、楚辅之,是四雠也。夫鲁,齐、晋之唇,唇亡齿寒,君所知也,不救何为?」 - 近义词: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休戚相关 巢毁卵破 唇齿相依 辅车相依 覆巢之下无完卵
- 反义词:风马牛不相及 风马不接 齿亡舌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