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 语:以貌取人
汉语拼音:yǐ mào qǔ rén
成语含义:容貌的美丑作为认识、评断或任用人才的标准。#语本《韩非子.显学》。△「以言取人
用法说明:
【语义说明】以容貌的美丑作为认识、评断或任用人材的标准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注重外貌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连圣人都感叹以貌取人难免失误,何况你我都是凡夫俗子?
02、为国家举才应该首重人品,其次则为学识及能力,切忌以貌取人。
03、现在的选美比赛不只是以貌取人,气质和才华也是重要的评量标准。
04、她择偶时只是肤浅地以貌取人,婚后才发现对方人品不佳,终以离婚收场。
05、公司这次征才,没有经验的主管纯粹以貌取人,当然选不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。
06、初次见面,我犯了以貌取人的毛病,不把他放在眼里,经过一段时日相处,才知道他是个品学俱佳的人,真的是人不可貌相啊!
书  证:
01.《史记.卷六七.仲尼弟子列传.澹台灭明》:「孔子闻之,曰:『吾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;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』」
02.《高僧传.卷一三.晋京师祇洹寺释法平》:「宋大将军于东府设斋,一往以貌轻之。及闻披卷三契,便扼腕神服,乃叹曰:『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,信矣。』」
03.《旧唐书.卷一○四.封常清列传》:「常清慕公高义,愿事鞭辔,所以无媒而前,何见拒之深乎?公若方圆取人,则士大夫所望;若以貌取人,恐失之子羽矣!」
04.《聊斋志异.卷一一.嘉平公子》:「妾初以公子世家文人,故蒙羞自荐。不图虚有其表!以貌取人,毋乃为天下笑乎!」
05.《镜花缘.第一八回》:「你只看他小小学生尚且如此,何况先生!固然有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』的,究竟是他受业之师,况紫衣女子又是他女,学问岂能悬殊?若以寻常老秀才看待,又是『以貌取人』了。」
典故说明:「以貌取人」原作「以容取人」。根据《韩非子.显学》的记载,春秋时孔子有弟子三千,其中澹台灭明长相不俗,孔子几乎因此而以为他是个好学生,但相处久了才知道他的德行才能与容貌不相称。而宰予谈吐不凡,孔子几乎因此而相信他是个优秀的好学生,但相处久了才知道他的智能才华与谈吐不相称。孔子当初对这二位弟子的仪表、言谈,下了与实际才能不相符合的误判,因而感叹道:「以容取人乎?失之子羽;以言取人乎?失之宰予。」意思就是说:如果以容貌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,就会像对子羽一样,产生误判;如果以谈吐来衡量一个人的才华,就会像对宰予一样,产生误判。后来「以貌取人」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指以容貌的美丑作为认识、评断或任用人才的标准。
成语来源:#《韩非子.显学》澹台子羽1,君子之容也,仲尼2几而取之,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。宰予3之辞,雅而文也,仲尼几而取之,与处而智不充其辩。故孔子曰:「以容取人乎?失之子羽;以言取人乎?失之宰予。」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。
〔注解〕
(1)澹台子羽:即澹台灭明。西元前512??,姓澹台,名灭明,字子羽。春秋武城人,孔子弟子。
(2)仲尼:即孔子。西元前551?前479,名丘,字仲尼,春秋鲁人。学无常师,相传曾问礼于老聃,学乐于苌弘,学琴于师襄。初仕鲁,为司寇,摄行相事,鲁国大治。后周游列国十三年,不见用,年六十八,返鲁,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。有弟子三千,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,开平民教育先河,后世尊为「至圣先师」。
(3)宰予:西元前522?前458,字子我,春秋鲁人。孔子弟子,利口辩辞。曾因白天睡觉,孔子责以朽木不可雕也。〔参考数据〕另可参考:《大戴礼记.五帝德》、《史记.卷六七.仲尼弟子列传.澹台灭明》
参考成语:以容取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