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 语:一言九鼎
汉语拼音:yī yán jiǔ dǐng
成语含义:九鼎,传说中夏禹的传国宝器。「一言九鼎」形容说话很有分量。语本《史记.卷七六.平原君虞卿列传.平原君》。后亦用「一言九鼎」形容说话很有信用。△「三寸不烂之舌
用法说明:
一、
【语义说明】形容说话很有分量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言语功大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他是会中大老,向来一言九鼎。
02、你想受人尊重,就得做到一言九鼎。
03、这场纷争就在长老一言九鼎下平息了。
04、族里就属长老最受敬重,所说的话当然一言九鼎。
05、我身分卑微,所说的话也许无法一言九鼎,但我一定说到做到。
二、
【语义说明】形容说话很有信用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说话算数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老王是一言九鼎之人,说话绝对可信。
02、我盼他说话一言九鼎,不要变来变去。
03、厂长今天的允诺,我相信是一言九鼎,不是信口开河。
书  证:
01.宋.范浚〈寄上李丞相书〉:「盖以为阁下勋德甚高,而名塞天壤,士之仰英风望余光者,冀一见有轻万户之心,得一言若九鼎大吕之重。」
02.清.孔尚任《小忽雷传奇.第四出》:「一言九鼎全家仗,三茶六礼都休讲,准(准)备酬媒醉几场。」
03.《歧路灯.第五回》:「李瞻岱来学中备了一分礼,央前任寅兄与我说:『二位老师,一言九鼎。』谁知娄昭不肯去也罢了,他还推到他哥身上。」
04.清.丘逢甲〈送刘铭伯之美洲〉诗四首之四:「九万征程走使车,一言九鼎信非虚。不须十部贤从事,齐拜刘公一纸书。」
典故说明:战国时,秦国攻打赵国,首都邯郸被围,情况相当危急。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,想联合楚国来抵抗秦国。平原君要从门下食客选二十个人一起去楚国,但挑来挑去只挑到十九人,还剩一个人挑不出来,有个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荐,平原君就接纳他。到了楚国,平原君一直不能说服楚王援助赵国。毛遂仗剑向前,向楚王分析情势,义正词严,气势凌人,楚王便答应与赵国订立盟约。平原君完成任务回到赵国后,赞赏毛遂说:「毛先生一到楚国,就使我们赵国的地位大大提升,比九鼎大吕还要有份量。毛先生的口才,真是比百万军力还要强大。」自此便一直将毛遂奉为上宾。后来「一言九鼎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说话很有分量。后亦用于形容说话很有信用。
成语来源:《史记.卷七六.平原君虞卿列传.平原君》平原君1已定从2而归,归至于赵3,曰:「胜不敢复相士。胜相士多者千人,寡者百数,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,今乃于毛先生4而失之也。毛先生一至楚5,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6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7,彊8于百万之师。胜不敢复相士。」遂以为上客。
〔注解〕
(1)平原君:??西元前351,名胜,战国赵武灵王之子。封于平原,故称为平原君。喜宾客,食客多至数千人,为战国四公子之一,亦为赵之名相。
(2)从:通「纵」,指合纵,是战国时苏秦倡导联合六国共同抵抗秦国的政策。
(3)赵:战国时七雄之一,与韩、魏分晋立国,都邯郸,后为秦所灭。
(4)毛先生:即毛遂,生卒年不详。战国时赵平原君的食客,初无表现,后自荐随平原君至楚,与楚王定约立功。
(5)楚:周成王封熊绎于楚,春秋时称王,为战国七雄之一,后为秦所灭。
(6)九鼎大吕:传国宝器,比喻分量极重。九鼎,夏禹所铸的九口大鼎,象征九州。大吕,周庙大钟。
(7)三寸之舌:形容能言善道的口才。见「三寸不烂之舌」。
(8)彊:音ㄑ|ㄤˊ,同「强」。
反义词:人微言轻  
参考成语:一语九鼎  片言九鼎  九鼎一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