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 语:曲高和寡
汉语拼音:qǔ gāo hè guǎ
成语含义:曲调愈高雅,跟着唱和的人就愈少。比喻无法引起大众的共鸣。语本战国楚.宋玉〈对楚王问〉。△「下里巴人」、「阳春白雪
用法说明:
【语义说明】比喻无法引起大众的共鸣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知音难得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这是一场通俗音乐会,所挑选的曲子不宜曲高和寡。
02、这种无伴奏的清唱音乐,由于曲高和寡,根本没有市场。
03、也许你的文章论点太过深奥了,曲高和寡,所以被退稿。
04、我们要将曲高和寡的古典音乐普及化,让更多人来接受它。
05、我看他的书所以卖不出去,不是曲高和寡,而是文笔有问题吧!
06、这部电影的内涵过分深奥隐晦,曲高和寡,恐怕能够看懂的人不多。
07、我有我对音乐的坚持,总不能因曲高和寡,就降低标准来取宠听众。
08、在一切讲究速食的文明环境中,艺术创作者难免感到曲高和寡的苦闷。
09、这篇论文的见解相当精辟,只可惜曲高和寡,所以很少人能真正了解它的创意。
书  证:
01.三国魏.刘劭《人物志.效难》:「或曲高和寡,唱不见赞;或身卑力微,言不见亮。」
02.三国魏.阮瑀〈筝赋〉:「君子之行也,慷慨磊落,卓砾盘纡;壮士之节也,曲高和寡,妙伎难工。伯牙能琴,于兹为朦。皦绎翕纯,庶配其踪。延年新声,岂此能同。」
03.宋.刘克庄《后村先生大全集.卷一二四.启.陈提刑》:「某情怀牢落,瞻视昏花。墨妙笔精,自可供清平之调;曲高和寡,若为赓幼眇之音。」
04.元.耶律楚材〈评唱天童拈古请益后录序〉:「雪窦拈颂佛果评唱之击节,《碧岩录》在焉;佛果颂古圆通善国师评唱之觉,《海轩录》在焉。是临济、云门互相发扬矣!独洞下宗风未闻举唱,岂曲高和寡耶?抑亦待其人耶?」
05.《老残游记二编.第五回》:「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,从没有人说起逸云,可知道曲高和寡呢!」
典故说明:宋玉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著名文学家,善于辞赋,作品有〈九辩〉〈招魂〉等,与屈原并称「屈宋」。关于宋玉的生平,今存甚少,且互相矛盾,依《史记.屈原列传》末尾所记,可知宋玉应是屈原的一个后辈,曾向屈原学习,但因出身寒微,而致仕途蹇困。有一次楚襄王对宋玉说:「我听到许多有关于你的不好传言,是不是因为你的言行举止有不端正的地方呢?」宋玉擅长言论,马上就说:「请大王先宽恕我的过错,让我先讲一段故事。」楚襄王答应了,于是宋玉便说道:「有一个外地的歌者来到了郢都,在市集中唱着下里、巴人这些通俗的歌曲,一开始跟着他一起唱和的人有数千人之多;后来他改唱阳阿、薤露等比较不俗的歌曲,跟着唱和的人就只剩下数百人;等到他唱起阳春、白雪这种高妙、优雅的歌曲,又夹杂着许多高难度的技巧,国中能够一起唱和的人就寥寥无几了。这不是因为歌者唱得不好听,而是因为曲子愈高雅,能够跟着唱和的人也就愈少。同样的,那些批评我的人,不过是些平庸之辈,怎么能够欣赏、了解我的为人呢?」后来「曲高和寡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无法引起大众的共鸣。
成语来源:战国楚.宋玉〈对楚王问〉(据《文选.卷四五.对问》引)楚襄王问于宋玉曰︰「先生其有遗行与?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?」宋玉对曰:「唯,然,有之。愿大王宽其罪,使得毕其辞。客有歌于郢1中者,其始曰下里巴人2,国中属3而和4者数千人;其为阳阿薤露5,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;其为阳春白雪6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;引商7刻羽8,杂以流徵9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。是其曲弥10高,其和弥寡。……夫圣人瑰意琦行,超然独处;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!」
〔注解〕
(1)郢:音|ㄥˇ。地名,春秋时楚国的都城,故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。
(2)下里巴人:此指通俗的歌曲。见「下里巴人」。
(3)属:音ㄓㄨˇ,跟随。
(4)和:音ㄏㄜˋ,声音相应,这里指唱和的意思。
(5)阳阿薤露:此指介于高雅及通俗间的歌曲。
(6)阳春白雪:此指高雅的歌曲。见「阳春白雪」。
(7)引商:加长商音。
(8)刻羽:削减羽音。
(9)流徵:为徵音的流转变化。征,音ㄓˇ。
(10)弥:更加。
近义词:阳春白雪  
反义词:一唱百和  下里巴人  
参考成语:唱高和寡  调高和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