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 语:器宇轩昂
汉语拼音:qì yǔ xuān áng
成语含义:义参「气宇轩昂」。见「气宇轩昂」条。
书  证:
01.《三国演义.第四三回》:「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,器宇轩昂,料道此人必来游说。」
02.《歧路灯.第九二回》:「靠背一倚,梦见回到家乡,只见一人器宇轩昂走来,却是孝移族叔。」
典故说明:此处所列为「气宇轩昂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「气宇轩昂」系由「气宇」与「轩昂」二词语组合而成。「气宇」见于晋.王隐《晋书》,称三国时吴国大臣薛莹的儿子薛兼「清素有器宇」。「器」原本是器皿的总称,引申为度量、气量之意,而「宇」本屋宇之称,借指人的气质、风度。意思是说薛兼品德高洁,仪表堂堂,气度非凡。「轩昂」则见于《三国志.卷四六.吴书.孙坚传》,叙述东汉末年,边章、韩遂等人在凉州作乱,当时任中郎将的董卓讨伐不力,朝廷只好另派张温和孙坚前去平乱。董卓不但打仗没有尽力,又对张温的召见傲慢无礼;孙坚看不过去,便对张温数责董卓三项罪状:对上不敬、没有尽忠职守,又「轩昂自高」、态度傲慢,因此建议以军法处斩。「轩」、「昂」都有「高」的意思,在此形容董卓高傲无礼的态度;后也用来形容人气度不凡。「气宇轩昂」合用后,多用来形容神采飞扬,气度不凡。
成语来源:此处所列为「气宇轩昂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1、「气宇」:晋.王隐《晋书》(据《三国志.卷五三.吴书.张严程阚薛传.薛综》裴松之注引)莹1子兼,字令长,清素有器宇,资望故如上国2,不似吴人。历位二宫丞相长史。元帝践阼,累迁丹杨尹、尚书,又为太子少傅。自综至兼,三世傅东宫。
〔注解〕
(1)莹:薛莹(??西元282),字道言,三国吴沛郡人。初为秘府中书郎,后为散骑中常侍。孙皓立,为左执法,迁选曹当书,领太子太傅。后因事下狱,徒广州。因其博学善文,复召为左国史。吴亡入晋,为散骑常侍。
(2)上国:春秋时南方吴、楚窗u弘篧鴾五儠悗J的尊称。2、「轩昂」:《三国志.卷四六.吴书.孙破虏讨逆传.孙坚》边章、韩遂作乱凉州,中郎将董卓拒讨无功。中平三年,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,西讨章等。温表请坚与参军事,屯长安。温以诏书召卓,卓良久乃诣温。温责让卓,卓应对不顺。坚时在坐,前耳语谓温曰:「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,宜以召不时至,陈军法斩之。」温曰:「卓素着威名于陇蜀之间,今日杀之,西行无依。」坚曰:「明公亲率王兵,威震天下,何赖于卓?观卓所言,不假明公,轻上无礼,一罪也。章、遂跋扈经年,当以时进讨,而卓云未可,沮军疑众,二罪也。卓1受任无功,应召稽留2,而轩昂自高,三罪也。古之名将,仗钺临众,未有不断斩以示威者也;是以穰苴斩庄贾,魏绛戮杨干。今明公垂意于卓,不即加诛,亏损威刑,于是在矣。」温不忍发举,乃曰:「君且还,卓将疑人。」坚因起出。章、遂闻大兵向至,党众离散,皆乞降。军还,议者以军未临敌,不断功赏,然闻坚数卓三罪,劝温斩之,无不叹息。
〔注解〕
(1)卓:董卓(??西元192),字仲颖,汉临洮人。桓帝时,官羽林郎。灵帝时,为前将军。灵帝崩,引兵至京师,诛宦官,废少帝,立献帝,弑太后,自为太师,淫乱凶暴,袁绍等因而起兵讨伐。后为吕布所杀。
(2)稽留:耽搁、延滞。
参考成语:气宇轩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