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成 语:裹足不前
- 汉语拼音:guǒ zú bù qián
- 成语含义:包缠脚部,不往前行。形容有所顾忌,而停止脚步,不敢向前。#语本《战国策.秦策三》。△「畏缩不前」
- 用法说明:
【语义说明】形容有所顾忌,而停止脚步,不敢向前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顾忌畏缩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句】
01、敌人都已经冲过来了,我们还能裹足不前吗?
02、他也实在太没出息了,稍遇困难就裹足不前。
03、你别怪我裹足不前,前面的路途实在太危险了。
04、接连几次的挫败,让他对这件工作失去信心而裹足不前。
05、假如你疑虑太多而裹足不前,恐怕很快地你就会落后了。
06、想要有所成就,你得改变这种裹足不前的态度,赶快掌握机会向前冲吧!
07、原本是他提议要来一探鬼屋的究竟的,想不到抵达现场时,他反而裹足不前了。 - 书 证:
01.《三国演义.第一六回》:「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,以困穷而来投,若杀之,是害贤也。天下智谋之士,闻而自疑,将裹足不前,主公谁与定天下乎?」
02.《清史稿.卷一三六.兵志七》:「近年以来,商船裹足不前,兵船反入洋坞,非认真整理,无由振兴。」
03.清.昭梿《啸亭杂录.卷四.关税》:「借以正额亏缺为名,日加苛敛,以致商贾倾家荡产,裹足不前,乃使物价昂贵,于民生大有亏损。」
04.《荡寇志.第四二回》:「兄长如此疑人,现在辅佐业已残缺,未来豪杰,裹足不前,我梁山其孤危矣!」
05.清.梁章巨《归田琐记.卷一.容园》:「(容园)本江畹香中丞之旧宅。余初以少贱,不得其门而入。及为张观察所得,又以素无谋面之雅,裹足不前。」 - 典故说明:范雎,战国时魏人。他本是魏国须贾的门客,曾替魏昭王出使齐国,却被怀疑与齐国私通,回国后,差点被魏相打死。后来范雎逃到秦国,写了一封信给秦王,说有要紧的事求见。当时秦国的实权操在秦昭王母宣太后及宰相穰侯的手上,秦王一直没有时间接见范雎。后来终于有一天秦王召见范雎,向范雎求教,但范雎总是恭敬地应诺,却什么话都没有说。秦王以为范雎不肯教导,范雎谢罪说:「臣想建言的都是匡助君王的大事,但不知秦王您的心意如何,所以您三次问臣,臣才都没有回答。臣并不是不敢说,就算臣说了明天就得死,臣也不怕,只要对国家能有所帮助,就是臣最大的光荣。臣怕的是,臣死了以后,天下的人看到臣尽忠而被杀,会因此十分畏惧而不敢进言。如果您上面害怕严厉的太后,下被奸臣迷惑,整日住在深宫里,迷糊度日。这样下去,大则会亡国,小则会使自己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,这是臣所担忧的。」秦昭王听了说:「恳请先生指教!不管事情大小,不管牵扯到谁,即便上至太后,下至朝廷百官,也请先生直说。」范雎就向秦王进言实行远交近攻政策,以统一中原。当下,秦昭王拜范雎为客卿,过了几年,秦昭王把相国撤职,并且不让太后参政,正式拜范雎为丞相。后来「裹足不前」这句成语,就从原文的「裹足莫肯即秦」演变而出,形容有所顾忌,而停止脚步,不敢向前。
- 成语来源:#《战国策.秦策三》1范睢至秦,王庭迎,谓范睢曰:「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。今者义渠之事急,寡人日自请太后。今义渠之事已,寡人乃得以身受命。躬窃闵然不敏,敬执宾主之礼。」范睢辞让。是日见范睢,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。秦王屏左右,宫中虚无人,秦王跪而请曰:「先生何以幸教寡人?」范睢曰:「唯唯。」有间,秦王复请,范睢曰:「唯唯。」若是者三。秦王跽曰:「先生不幸教寡人乎?」范睢谢曰:「非敢然也。……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,夜行而昼伏,至于水,无以饵其口,坐行蒲服,乞食于吴巿,卒兴吴国,阖庐为霸。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,加之以幽囚,终身不复见,是臣说之行也,臣何忧乎?箕子、接舆,漆身而为厉,被发而为狂,无益于殷、楚。使臣得同行于箕子、接舆,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,是臣之大荣也,臣又何耻乎?臣之所恐者,独恐臣死之后,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2也,是以杜口3裹足,莫肯即秦耳。足下上畏太后之严,下惑奸臣之态;居深宫之中,不离保傅之手;终身暗惑,无与照奸;大者宗庙灭覆,小者身以孤危。此臣之所恐耳!若夫穷辱之事,死亡之患,臣弗敢畏也。臣死而秦治,贤于生也。」
〔注解〕
(1)典故或见于《史记.卷八七.李斯列传》。
(2)蹶:音ㄐㄩㄝˊ,跌倒、僵仆。
(3)杜口:闭嘴不说话。〔参考数据〕《史记.卷八七.李斯列传》臣闻地广者粟多,国大者人众,兵彊则士勇。是以太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却众庶,故能明其德。是以地无四方,民无异国,四时充美,鬼神降福,此五帝、三王之所以无敌也。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,却宾客以业诸侯,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,裹足不入秦,此所谓「借寇兵而赍盗粮」者也。 - 近义词:畏缩不前 停滞不前 踌躇不前
- 反义词:一往无前 勇往直前
- 参考成语:裹足不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