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 语:沐猴而冠
汉语拼音:mù hóu ér guàn
成语含义:沐猴,猕猴。「沐猴而冠」指性情急躁的猕猴学人穿戴冠帽。比喻人虚有表象,却不脱粗鄙的本质。#语本《史记.卷七.项羽本纪》。后或亦用「沐猴而冠」指猕猴性急,不能若人久着冠带,比喻性情暴躁。
用法说明:
一、
【语义说明】比喻人虚有表象,却不脱粗鄙的本质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表里不一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他虽然穿着西装革履,不过是沐猴而冠,举止谈吐仍是粗俗不堪。
02、自从他上任后,他身边那些小人不也一个个沐猴而冠,成了单位主管了吗?
二、
【语义说明】比喻人性情急躁不安定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浮躁好动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他那副德性哪像个领导人?毛毛躁躁、坐立不安,活像沐猴而冠。
02、他是沐猴而冠,要好好地坐在这里听一个小时的演讲,根本是不可能的。
书  证:
01.《史记.卷七.项羽本纪》:「说者曰:『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,果然。』项王闻之,烹说者。」(源)
02.《汉书.卷四五.蒯伍江息夫传.伍被》:「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,非常人也,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。」
03.《晋书.卷五五.张载列传》:「至如轩冕黻班之士,苟不能匡化辅政,佐时益世,而徒俯仰取容,要荣求利,厚自封之资,丰私家之积,此沐猴而冠耳,尚焉足道哉!」
04.唐.李白〈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〉诗:「尔从咸阳来,问我何劳苦。沐猴而冠不足言,身骑土牛滞东鲁。」
05.清.全祖望〈孙武子论〉:「当吴人之大举也,楚之来相拒者为子常,斯其人如沐猴而冠,而又罢于奔命之余,以遇常胜之师,兵未交而胆已落。」
典故说明:据《史记.卷七.项羽本纪》载,西楚霸王项羽率兵进入秦国首都咸阳后,屠杀城里的百姓,杀害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,并且放火烧掉宫殿,然后带着到处搜括而来的财货、珍宝和妇女要回故乡去。这时有人跟项羽建议:「关中这个地方,山河四面围绕,是天然屏障,土地肥沃丰饶,首都建在这里可以称霸中原。」项羽看到秦宫殿都已经烧毁,心里又想念故乡,就回答说:「人富贵了不回故乡,就好像晚上穿着漂亮的衣服外出,谁看得到?」那个人就背地里对人说:「听说项羽这个人,就像个性急躁的猕猴学人穿戴冠帽,没有远见成不了大事,现在看来果然是真的。」结果话传到项羽的耳里,就把那个人捉来烹煮。后来「沐猴而冠」被用来指性情急躁的猕猴学人穿戴冠帽。亦用来比喻人虚有表象,却不脱粗鄙的本质,没有远见。除此之外,古来对这句成语另有一解,认为因为猕猴性子急躁,不能若人久着冠带,用来比喻人的性情急躁。
成语来源:#《史记.卷七.项羽本纪》沛公已去,闲至军中,张良入谢,曰:「沛公不胜桮杓,不能辞。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,再拜献大王足下;玉斗一双,再拜奉大将军足下。」项王曰:「沛公安在?」良曰︰「闻大王有意督过之,脱身独去,已至军矣。」项王则受璧,置之坐上。亚父受玉斗,置之地,拔剑撞而破之,曰:「唉!竖子不足与谋。夺项王天下者,必沛公也,吾属今为之虏矣。」沛公至军,立诛杀曹无伤。居数日,项羽引兵西屠咸阳,杀秦降王子婴,烧秦宫室,火三月不灭;收其货宝妇女而东。人或说项王曰:「关中阻山河四塞,地肥饶,可都以霸。」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,又心怀思欲东归,曰:「富贵不归故乡,如衣绣夜行,谁知之者!」说者曰:「人言楚人1沐猴2而冠耳,果然。」项王闻之,烹说者。
〔注解〕
(1)楚人:楚国人,在这里暗指项羽。楚,战国七雄之一。领有今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浙江及河南南部,后为秦所灭。
(2)沐猴:猕猴。猴好拭面如沐,故称。〔参考数据〕另可参考:《汉书.卷三一.陈胜项籍传.项籍》
近义词:衣冠禽兽  马牛襟裾  虚有其表  
反义词:秀外惠中  
参考成语:沐猴冠  沐猴冠冕  衣冠沐猴  木猴而冠  沐猴衣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