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成 语:泥牛入海
- 汉语拼音:ní niú rù hǎi
- 成语含义:泥塑的牛掉入海中。比喻人种种互相矛盾的思虑被解开。#语本《祖堂集.卷六.洞山和尚》。后用「泥牛入海」比喻一去不复返。△「杳如黄鹤」
- 用法说明:
【语义说明】比喻一去不复返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消失无踪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句】
01、老王退休后,就像泥牛入海般消失了。
02、她只说要去台北,却从此如泥牛入海,杳无音频。
03、他离家出走后,如同泥牛入海般,从此不见踪影。
04、我寄给她许多信,但都如泥牛入海,让我既痛苦又失望。
05、毕业后我到处寄应征信,但就像泥牛入海般,毫无回音。
06、虽然发出了很多寻人启事,但他就如泥牛入海般,至今仍是杳无音信。
07、这篇稿子,原本以为泥牛入海,没希望了;想不到今天竟然被刊出来。 - 书 证:
01.《五灯会元.卷一六.圆觉昙禅师》:「三脚驴儿跳上天,泥牛入海无踪迹。」
02.元.尹廷高〈送无外僧弟归奉庐墓〉诗二首之二:「踏遍名山眼界宽,归闲且得一身安。泥牛入海无消息,万壑千岩空翠寒。」
03.《九命奇冤.第一四回》:「却说凌贵兴自从打发简、叶两人去后,便天天盼望信息,谁知他两个这一去,就同泥牛入海一般。」
04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.第七回》:「此时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,等了好久,只等得一个泥牛入海,永无消息。」 - 典故说明:《祖堂集》共二十卷,为南唐时释静、释筠二位禅师所编,是重要的禅宗史料。内容辑录过去七佛、初祖大迦叶至三十三祖慧能,及青原下八世雪峰义存之孙徒、南岳下七世临济义玄之孙徒,共二百五十余人。本集早于《景德传灯录》,为现存最早的综合禅宗史传,亦为后世诸灯史之所据。本集以史实立传,编录诸位禅师的机缘法语,是古代佛门公案之集成,并收录偈、颂、歌、行等禅文学,以及朝鲜禅宗的史料。北宋以来,本书亡佚,现存为西元1912年于韩国伽耶山海印寺发现之版本。在《祖堂集.卷六》记载了一段小故事,洞山良价禅问漳州龙山和尚:「和尚你是领悟了什么道理,所以能住在这座山里面?」龙山和尚回答:「我看见了两头泥做的牛互相争斗,跌入海中,直到如今全无消息。」佛家之中,以「泥牛」比喻人的思虑。一个人的内心在未开悟之前,想法往往是互相矛盾的,不只现在的想法和过去的想法矛盾,内在的想法和外在的想法矛盾,自己和其他人的想法也是充满了冲突和比较,就像两头牛在互相争斗,无法解脱,然而泥塑的牛一旦掉入水中,马上就会融化了;同样的,一个人如果悟得智能,开悟见性,原本心中的固执和主观意识,也会马上消失无踪。洞山良价禅师问潭州龙山和尚如何开悟,但是开悟的方法和境界并不是文本或语言可以形容,所以龙山和尚用了「泥牛掉入海中,至今没有消息」的比喻,表示未开悟前,自己与自己、自己与别人都是对立的,互相不断争斗;开悟之后,这种内外在的对立与争斗就不再发生了。因为有了智能,能够超越种种对立与统一的矛盾,也就无从斗起。后来「泥牛入海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一去不复返。
- 成语来源:#《祖堂集.卷六.洞山和尚》问:「师见什摩道理更住此山?」师曰:「见两个泥牛斗入海,直至如今无消息。」〔参考数据〕另可参考:《景德传灯录.卷八.潭州龙山和尚》
- 近义词:一去不返 石沉大海 杳如黄鹤 杳无音信 杳无踪影
- 参考成语:泥牛下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