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成 语:深思熟虑
- 汉语拼音:shēn sī shóu lǜ
- 成语含义:「深思」,深远的思考。语出战国楚.屈原〈渔父〉。「熟虑」,考虑周密。语出《史记.卷七二.穰侯列传》。后用「深思熟虑」指仔细而深入地考虑。△「深谋远虑」
- 用法说明:
【语义说明】仔细而深入地考虑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思虑深远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句】
01、这个问题较复杂,请容我深思熟虑后再回答。
02、王经理做决策时一向深思熟虑,所以很少出错。
03、他会作这个决定,应当是经过深思熟虑,而非草率为之。
04、他听取组员的意见,再经过深思熟虑,终于作出了决定。
05、这次活动十分重要,进行企划时,任何细节都要深思熟虑,务必做到尽善尽美。 - 书 证:
01.《魏书.卷六○.程骏列传》:「攻难守易,则力悬百倍,不可不深思,不可不熟虑。」
02.宋.欧阳修〈辞免第二状〉:「臣子至荣,人所愿得。苟非深思熟虑,理须避让,岂敢固自稽迟,以干典宪。」
03.宋.司马光〈遗留物札子〉:「民已困穷,何以供命?饥寒所驱,必为盗贼。此乃安危之本,愿陛下深思熟虑,勿以为细事而忽之也!」
04.宋.苏轼《应诏集.卷二.策别九》:「而其人亦得深思熟虑,周旋于其间,不过十年,将必有卓然可观者也。」
05.《金史.卷九三.宗浩列传》:「既不能强,又不能弱,不深思熟虑以计将来之利害,徒以不情之语,形于尺牍而勤邮传,何也?」
06.明.焦竑《玉堂丛语.卷七.规讽》:「窃思三杨辅政之初,一几也,不深思熟虑,身任其责,惟阳敛阴施,掩人耳目,虽曰自保,其实误国,致今岁七月之祸。」 - 典故说明:「深思熟虑」系由「深思」及「熟虑」组合而成。「深思」见于战国楚.屈原〈渔父〉。屈原原任三闾大夫,怀王时遭人毁谤,被放逐于汉北,于是作〈离骚〉以表忠贞之心。后被顷襄王召回,但又遭谗言而流放江南,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,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。〈渔父〉一篇描述屈原被放逐江南,游于江河傍,吟诗唱歌,神色十分憔悴,一个渔父看到他,问道:「你为什么到这里来呢?」屈原答:「整个世界是那么污浊,所有人都迷迷糊糊,只有我一个人是清醒的,所以被放逐到这里。」渔夫劝他说:「真正的圣人应该是可以顺应大环境的,既然世间混浊,众人皆醉,你不如就随波逐流,与世浮沉;为什么要『深思高举』,而让自己流放到此地?」意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,不必想得太深远,也不必坚持高尚的行为,以免徒增自己的痛苦。「熟虑」之「熟」为仔细、精详的意思,此一词语见于《史记.卷七二.穰侯列传》。穰侯为战国秦昭襄王的舅舅,昭襄王在位时以他为相。当时穰侯为扩张秦国领土而欲攻魏,于是派兵包围魏都大梁。魏国大夫须贾为使其退兵,前往求见,分析秦、楚、赵、魏等各国间的依存与利益关系,然后说明秦之攻魏绝对是弊多于利,要穰侯「熟虑之而无行危」,也就是希望穰侯再次慎重思考,放弃攻打魏国。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「深思熟虑」,用来说明凡事要仔细而深入地考虑。
- 成语来源:1、「深思」:战国楚.屈原〈渔父〉(据《文选.卷三三.骚下》引)屈原既放,游于江潭,行吟泽畔,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渔父见而问之,曰:「子非三闾大夫欤?何故至于斯?」屈原曰:「世人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」渔父曰:「圣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。世皆浊,何不淈其泥1而扬其波2?众人皆醉,何不
- 近义词:三思而行 深谋远虑
- 反义词:心血来潮 不假思索 轻举妄动
- 参考成语:深思远虑 精思熟虑